来源:栖霞市人民医院
二十四天坚守在隔离病区的守护者
—记栖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赵云宽
个子不高,身穿厚实的白色防护服,面戴N95口罩、护目镜、防护帽,一刻不停的穿梭忙碌在病区里,技术娴熟专业,态度温和谦卑,他就是栖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赵云宽。赵云宽,1963年出生,副主任医师,大学学历,自1992年起在栖霞市人民医院从事传染病医疗工作至今。他坚守临床一线34年,以精湛的医术和仁者的胸怀为不计其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。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,年近六旬的他选择了责任与担当,从大年初一至十五,驻守一线,连续吃住在隔离病区,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。
防护服下的“艰苦”
“其实从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,已经是缺氧状态了,很憋闷。”赵云宽说。刚穿上就已经汗流浃背,没过多久身上的衣服就湿透了,一会儿被身体烘干,一会儿又再次被汗水打湿,戴着双层手套,手心里也全是汗。更艰难的是,赵云宽对科室里喷洒的消毒液出现了过敏反应,耳朵、眼睛、手背都起了细密的红疹,疼痒难忍,但穿上防护服后就只能忍着,“我身体这点小事儿不算什么,况且忍着忍着也就忘了,只顾忙患者了。”说起自己身体的不适,赵云宽很淡然。
全副武装的在病区里行走,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,戴着口罩跟同事、患者交流,声音闷闷的很小,必须使大力气说话,通常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。赵云宽总是不厌其烦,向每一位患者认真做好病情的解释,向同事们及时传达上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,反复提醒大家注意防护,一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。同时,由于长时间戴着防护口罩,防护装备层层叠叠,赵云宽和同事们的脸部、手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压痕,脱下后大概需要一个小时才能慢慢褪去,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喊累,还纷纷笑称这是身为医者“最光荣的印记”。
防控一线的“斗士”
“赵主任,刚刚接诊了一位外地回来的发热、咳嗽的男性患者,已经被紧急送往隔离病区……”1月26日中午12点38分,正在录入医嘱的赵云宽接到了发热门诊医生的电话。“外地、发热、咳嗽”这几个关键词印入赵云宽的脑海,他快速进入戒备状态,凭着对疫情的了解及职业敏感度,第一反应就是该患者必须马上进行隔离。“这种患者接触的人越少越好。”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。
情况紧急,他迅速按照流程和规范安排患者留院隔离观察,详细询问病史,进行体格检查,采集标本送检,下医嘱用药……一切工作有条不紊。细心的赵云宽还观察到,由于发病突然,该患者来院时没有携带任何生活用品,且精神高度紧张、焦虑,他转身打开自己的柜子,拿出了充电器、卫生纸、点心、水盆等生活用品送进了隔离病房,并对该患者反复进行心理疏导。“人的情绪状态与免疫力密切相关,稳定的情绪是抗击病毒的强有力屏障之一。所以,我们不仅仅担任防疫、治疗工作,也是心理医生,既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,也要安慰隔离的患者,帮助他们减轻负面情绪。”赵云宽说。
“其实,说一点不害怕是不可能的。”赵云宽表示,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,感染这个专业,在人民需要的时候,自己没有理由退缩,也绝对不会退缩,必要时献出生命亦无悔。从事感染科工作几十年,接触的大多是患有乙肝、甲流、肺结核等具有高危感染风险的患者,始终身处一个“特殊的战场”。因此,在接到“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”防控指令时,他凭借精湛的医术、丰富的经验以及比常人多一份淡定与从容,率先垂范带领科室团队“战”在了疫情防控最前线。
舍小为大的“坚守”
赵云宽的女儿是一名上大五的医学生,“能够治病救人,得到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是她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,她也确实从没忘记初心,学习努力刻苦。”提起女儿,赵云宽很欣慰也很自豪。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多,被一通紧急会诊电话叫到科里,就再没回过家,在隔离病区奋战的十五天里,他错过了与女儿、妻子的团聚。即使这样,家人还是对他的工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。
“我明白她们的担忧,所以每次简短跟妻子、女儿通个电话。电话那头,她们反复嘱咐我做好防护,说家里不用我操心,安心工作就行。对于她们的支持,我非常感激。”赵云宽补充说,不仅仅是家人,院领导每天都会过来走访查看科室情况,甚至深夜还会打电话询问,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防护物资和生活用品,没有了后顾之忧,更要积极投身这场战斗中去。
最后,赵云宽坚定的告诉我们:“我坚信,历经数千年磨难屹立不倒的中华民族,一定能打赢这场关系国运的没有硝烟的战争。而能在和平年代有机会为国而战,是我身为一名医者的荣幸。”